外院新闻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外院新闻 >> 正文
浙江大学Esther Pascual教授来院讲学
发布时间:2018-08-20     浏览量:次   分享到:

5月15日晚,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语言学博士,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专家 Esther Pascual在网投最安全信誉最好网站雁塔校区做了题为“语义如何从互动场景中的对话浮现”的学术报告,此次报告为“著名学者系列讲座第68讲”。报告会由网投最安全信誉最好网站“语言与认知”研究所所长张韧教授主持,网投最安全信誉最好网站部分青年教师和硕、博同学参加。

Pascual讲座的最大特色是语料极度丰富,涉及多种语言及语言使用的场合,通过丰富的语料,充分地证明虚拟互动(fictive interaction)普遍存在于现存的所有语言甚至手语表达中,这一现象由人类的普遍认知机制决定,且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。虚拟互动是说话人头脑中的概念加工过程,说话人利用对话框架来概念化现实情境或构建某种思想。Pascual举了Kwaza的语料来解释虚拟互动:bwa- da ́mỹ-Ø- tsε(“I want to run out!”, it [the cigarette lighter] says’),该句描述了打火机中的气体即将耗尽。打火机是虚拟说话人(fictive speaker),该句描述了现实中的真实场景。《庄子》一书中亦存在这种现象:恶乎然?然于然。恶乎不然?不然于不然。(为什么是?自有它是的道理。为什么不是?自有它不是的道理)庄子想象对面有另一个自己,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道家的哲学思想表达出来。通过语料数据分析,Pascual指出虚拟互动在多类语言中均存在,该事实的最有力解释是:人类拥有共同的认知机制。语言是人类认知的直接反映,但人的语言表达还会不断地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。最后Pascual指出虚拟互动不仅是一种日常高效表达方式也是患有自闭症障碍(ASD)儿童常用的表达法,即交际过程中直接重复对方的话,(A: Do you want a drink of water? B: You want a drink of water),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。

在报告后,Pascual同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就虚拟互动进行了交流,比如张韧老师提出虚拟互动与Langacker提出的虚拟现实(virtual reality)有相似之处,但讲座中的虚拟互动范围过于宽泛,以至于部分修辞现象也被纳入其中。Pascual赞同张老师的看法,指出虚拟现实与虚拟互动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的认知能力,目前虚拟互动的研究对象主要限于包括对话框架的语料,如: I have the ring of “I am going to get married”,与修辞的交叉是该理论值得深入发展的一个方向。此外,还有老师对讲座中的数据分析提出疑问,Pascual指出所有的数据分析均是抽样,部分数据反映整体事实,事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可能。(供稿:刘铭爽)